《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一条“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引发热议,赞同者有,质疑的声音也有。有人疑问: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陌生人随意进出,小区安全性如何保障?车来车往,如何不被噪音打扰?还有人冷嘲热讽,认为中央推广的街区制无助于疏解城市交通拥堵,这么干是拍脑袋做决定。
好处1
交通更为顺畅,出行更加便利
小区拆围墙其实就是清除城市交通路网栓塞。封闭式小区确实有好处,但对于城市交通而言,它无异于一个个“拦路虎”。打破传统的街区“围墙”,建立开放式街道,可以促使路网的基配比例将更加完善合理。扩大路网的密度,使交通更为顺畅,出行更加便利。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综合交通院发展合作部主任李德芬认为:打破封闭小区的根本目的是为打破大地块、大路网格局,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人们出行的城市发展形态。
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意见》也提出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表示,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第一步让行人穿过去,接下来是自行车,管理也要跟上,“现在物业管大门,未来是管大楼。每栋楼安全了,街道自然就可以开放了”。
好处2
更多界面临街,有利于商业发展
李德芬解释,此次政策主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新建住宅,另一方面是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对于新建住宅会在规划方案中就涉及,而对于一些老城区而言,则就需要和城市更新方面相结合。“打破封闭小区会使更多的界面临街,更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毕竟,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封闭化”的小区模式,对“街区制”新生事物多少总会无所适从。平静的家里突然来了陌生人,咋办?这就提醒相关执行部门:街区制推广不会一蹴而就,在制定具体规划时,必须注意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
推行街区制要有“软件”支撑,这里说的“软件”主要是权益的划分。《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等,都属于业主共有。未来,街区的道路、绿地、停车位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如何分配,还需要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和细分,绝对不可以是一个糊涂账。
其次,推行街区制还得有“硬件”保障。解决好停车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问题、住宅区内公共空间等问题,是实现住宅街区化的前提。